一、早春死鱼的原因是什么?
早春的时候,很多草鱼池塘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死鱼现象,死鱼主要的症状为“边缘性”烂鳃,头部发黑,眼球内陷,鰓丝寄生车轮虫、指环虫等寄生虫,肝脏发白,肠道发红等,这些症状的早期问题大部分是由于烂鳃引起的,这种“边缘性”烂鳃的主要原因是早期出现气泡病继发细菌病造成的。烂鳃过后腐烂部分的鳃丝更容易寄生各种寄生虫,烂鳃后有害菌从鰓丝血管进入全身引起败血症,有些烂鳃严重的会直接导致缺氧死亡。而大部分的寄生虫只是起到“帮凶”的作用,加重死鱼。
二、什么样的池塘死鱼风险高?
1、拉网时被浑水“呛”过的鱼
拉网时操作不当或者干塘时的“干塘鱼”,由于被浑水“呛”过,容易导致鳃组织受到损伤,严重的放鱼过后半个月之内就会出现死亡,轻微的会带伤越冬,恢复得好的能躲过一劫,不能完全恢复的会慢慢的被细菌感染引起烂鳃,由于低温期这种烂鳃潜伏期较长,不容易发现,等到温度升高的时候就会出现死鱼。
2、水质偏浑、偏脏的池塘
一般水质偏浑、偏脏的池塘,鱼鳃丝上也会有少量的杂质,这种池塘容易缺氧,再加上鳃上有污染物导致呼吸不畅,鱼处于长期缺氧或亚缺氧的状态,由于鳃部的组织较脆弱,长期处于这样恶劣环境的鱼容易出现烂鳃死鱼的情况,等到温度升高的时候,有害菌的生长繁殖速度加快,更容易出现死鱼。
3、水偏浅、偏浓的池塘
早期水质偏浅、偏浓的池塘是气泡病高发的池塘,由于水偏浅、偏浓,水体稳定性较差,天晴的时候水温偏高,池塘中的溶氧偏高,很多草鱼出来摄食,在没投喂的时候容易在池塘边上或者水面上游动,在表层更容易发生气泡病,变天的时候又容易出现倒藻的现象,继而加重烂鳃。
4、淤泥较厚的池塘
淤泥较厚的池塘底部是一个环境较差,容易滋生寄生虫、有害菌和病毒等病原体,早春之前很少会使用“改底”产品。较厚的淤泥给病原体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生存环境,当鱼虾抵抗力偏弱的时候,容易感染病原,经过一个越冬期的潜伏,然后暴发出来。
5、低温期使用“化肥”肥水的池塘
很多养殖户低温期喜欢使用磷肥、碳铵、尿素等“化肥”肥水,低温期肥水速度偏慢,盲目的加量使用,容易导致肥料沉积在池塘底部,温度升高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水质偏浓,水质发黑,轻则引起鱼缺氧或吃食不好,严重的导致倒藻,出现烂鳃或死鱼。
6、使用药物不合理的池塘
“是药三分毒”,很多杀虫药和消毒药的刺激性较大,由于低温期大部分药物的毒性偏弱,很多养殖户加量使用,甚至把消毒杀菌药物作为预防性药物使用。这种使用方法会导致药物残留,容易加重鱼体负担,温度升高就容易出现问题。
三、草鱼池塘早春死鱼防控方法
1、加深水位,减少水变,减少鱼应激
鱼是变温动物,当水温发生变化的时候,鱼体的温度也会随着水温的变化而变化,温差变化过大的时候,鱼的应激反应也会越强烈,当鱼反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环境中机体就会因为应激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鱼就处于亚健康状态,久而久之容易导致体质下降,发病死亡。当天气变化较大,出现水色变清的时候,就已经发生倒藻了,在变天后及时使用“碧水安”调水解毒促进藻类生长,稳定水体。
2、合理施肥,预防气泡病
水质不能太浓,保持水质偏肥就可以了,藻类要多样化,如果池塘中藻类种类单一,容易出现单一藻类的种类一般都是绿藻或者鞭毛藻,这种藻类产氧能力较强,且耗氧能力也较大,所以这类池塘溶氧容易过饱和发生气泡病。这种藻类的生长主要就是大量使用营养单一的无机肥容易出现,所以我们建议养殖早期选用营养全面的有机肥,如“藻安生III”。
3、控制水肥,减少水黑,预防缺氧
藻类白天光合作用产氧,夜晚呼吸作用也会消耗氧气,所以早期水黑的池塘容易出现缺氧,“溶氧不足百病生”,缺氧容易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病。出现水黑的情况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池塘淤泥较厚,底泥中有很多营养元素,气温升高的时候出现返底“返肥”,后导致水发黑;另一个是池塘使用过多的磷肥,磷肥的絮凝作用会使池塘中的有机杂质和过量的磷肥沉积在池塘底部,引起底部营养过剩,天气变化的时候这些“肥”就会进入水体引起水浓、水黑。
4、坚持改底,稳定环境,减少病原
越冬期也需要进行改底操作,虽然池塘中投喂量小甚至没有投喂,但是池塘中的淤泥一直都存在。低温期的晴天中午开增氧机的时间也减少,容易导致池塘底部出现缺氧,这种缺氧环境会导致“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滋生,所以越冬期也需要改底,建议选择改底、增氧、解毒类的产品,如“底加氧”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