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家还沉浸在这种兴奋状态之中的时候,1984年,也就是才“吃饱饭”两三年的工夫,倪月刚就“撑得慌”——把家里的几亩高产稳产的正沟田挖成了鱼池。好多人都说他不安分,吃饱了撑的,可是,倪月刚顶着各种眼光,成了惠民镇沙井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可是,田脚窝、田沟沟、水凼凼都能鲫肥鲤肥的大肥田,真“喂”鱼,它反而不长了,不长不说,还死。可愁死了倪月刚了。怎么办?技术上的问题还是环境的问题?
俗话说:蛇有蛇道,鼠有鼠窝。你别看那鱼那“一家子”:花白鲢、草鱼,鲤鱼、鲫鱼,尽管是同类,但它们的生活习性不一样,有的喜欢在水底“潜伏”,有的喜欢在中间“游窜”,有的喜欢在水面“畅游”;有的吃草,有的吃粮食饲料,还有吃虫虫,吃“便便”的。
拼着一股不服输的性格,他四处拜师学技术。原来,“喂鱼”简单,“养鱼”就是学问了。
摸爬滚打,倪月刚在实践中摸清了门道,一百尾,几千条,上万的鱼,在一个池子里,他凭“水花儿”就能判断出是“哪家子”,有多大,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鱼能手,成了全县名副其实的“养鱼专业户”。倪月刚也从养鱼中攫取了第一桶金,成了村里的第一批“万元户”,改建了土胚房,建起了砖瓦房,成了全县“养鱼示范户”。
明月山,一轮朗月,照亮了倪月刚一家子的幸福生活和艰苦奋斗。夜色下,倪老爹和倪月刚还在鱼池上巡逻,听鱼儿们安睡还是躁动,判断正常还是异常;灯光下,妻子在准备晚饭,大儿子倪小川在精心的准备饲料,小儿子倪闯在一边学习,不时地还帮哥哥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