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岑巩县大有镇土著鱼类科普中心项目施工现场看到,挖掘机、土方车来回穿梭,工人们抢抓工期,正在进行钢筋搭接、锚固、保护层垫块等工作,施工现场一派繁忙。
“目前我们正在建设的这个地方是一期里面的一期养殖的第一个小版块。一期养殖建成后将在明年二月底三月初可以投产,投产完了以后我们将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到三个月内把一期的二级和三级养殖全部建立好。”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分中心主任杨巍向记者介绍道。
国家淡水渔业岑巩基地项目总投资2.08亿元,总体建设面积3000亩,由300亩淡水鱼生态养殖基地和2700亩的大水面水产种质资源自然保育与净水渔业区组成。建设内容包括培训基地、示范基地,包装厂、繁育场、保育厂,是涵盖保种、选育、修复、生产、研究为一体的现代生态渔业的综合发展项目。
“目前我们一期建设的内容有一级二级三级养殖,二期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培训基地,示范基地,还有包装厂,繁育场,珍稀鱼类保护的保育厂,还有我们贵州省第一个土著鱼类的科普中心。”杨巍说。
良种良养是渔业的核心。目前国内面临良种数目不多、生态育种技术缺乏、良养模式缺乏等急需解决的问题。发展鱼类繁育、科普建设是必经之路。杨巍表示,岑巩县具有独特的温暖气候和温暖水温,土著鱼类丰富,具备建立鱼类繁育种中心的优越自然条件,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填补贵州省名特优鱼类研究、繁育养殖和综合利用的空白。
据了解,基地建成后可推进贵州省现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一批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工程技术和技术推广与示范人才,满足全省在保护和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开展的增殖放流活动的需求,增大全省高品质冷水鱼的有效供给,填补贵州省名特优鱼类研究,繁育养殖和综合利用的空白。
据了解,该项目是以中国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国内相关重点院校的专家为引领,依托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有限公司和贵州岑巩种源渔业科发有限公司联合建设,将建成产、销、研为一体的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打造一流高级水产人才汇聚地、一流育种技术高地,使其成为贵州省,乃至全国渔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