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中心 » 行业趋势
黄河入海口没有看到有鱼被海水咸死?淡水鱼也能适应海水环境吗?
 [打印]添加时间:2023-03-16   有效期:不限 至 不限   浏览次数:386
  黄河每年入海300亿立方米的水量,有很多鱼会随着河水进入大海,为什么入海口却没有看到有鱼被海水咸死?淡水鱼也能适应海水环境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由于海水和淡水的渗透压不同,所以海水鱼到了淡水里细胞会吸水涨破;反之,淡水鱼到了海水里细胞则会脱水死亡。
 
  而黄河流域又处在我国的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季节变化大,导致7-10月的汛期水量占到了全年的60%以上。夏季黄河水流湍急,加上流域内地势起伏大,很多的淡水鱼就会因此一路向东进入大海。
 
  按理来说,入海口本来都是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带,河水流速已经非常缓慢了,但是淡水与海水的交界处却并非表面上看到的那样风平浪静。
 
  在青黄相接的海河分界线处,由于两种水的密度不一样,酸碱度不同,所以不能急进溶合,会通过旋转、翻腾的方式达到中和,以至于水面下存在漩涡。
 
  但即使如此,淡水鱼依然可以存活下来。因为淡水鱼虽然适应了淡水环境,但是也并非完全不能接触非淡水,它们可以在含盐度低于3‰的水域安全存活。而入海口处的水域含盐度一般就是这个数值,而不是真正意义上含盐量在35‰左右的海水。
 
  可以想象,在远古时代,很可能有一些鱼类种群在从淡水进入入海口以后,连低浓度的海水都无法适应,以至于最终灭绝,而那些能够勉强适应这种环境的鱼类存活了下来,并慢慢演化出了在低浓度海水中自由生存的能力。
 
  这种能力无非就是调整自身的含盐量,使得体内细胞液的浓度与海水盐分浓度相近,只要这个盐度在细胞的承受能力之内,就不会因为死亡。吸收和排出盐分的方法和人类一样,不外乎三种方法,皮肤、口腔和排尿。
 
  在摄入海水的过程中,鱼类的鳃比人类的嘴巴更强大,可以吸入海水,而且具有过滤的作用,可以留下更多盐分,排出水分;其次用皮肤扩散,其实就是将体内已经积蓄的盐分通过低浓度盐水的形式排出体外,类似于人类的流汗;最后,尿液可以排出大量的水分,增加体内盐度。
 
  无论是哪一种淡水鱼,在进入到海水环境以后,都需要利用这三种方式来调节自身适应海水。根据能够适应的不同海水浓度,淡水鱼又可以分为初级淡水鱼、次级淡水鱼和周缘性淡水鱼。
 
  其中次级淡水鱼可以在短时间内进入到盐度更大的海域中去偶尔活动,在全球,这样的鱼类共有2100多种,占到了鱼类总量的8.1%。
 
  最后一种是周缘性淡水鱼,也就是可以在长时间内、在海水中生存的淡水鱼,可以在江河与大海之间自由穿梭。当需要从海水中洄游到淡水河湖中时,它们只需要降低海水摄入量、降低皮肤扩散和尿液的盐分,即可保持与淡水环境相近的体液浓度。
 
  据了解,在黄河现有的183种鱼类中,有147种是纯粹的淡水鱼,它们会在汛期来临以前,寻找合适的栖息之地,比如流速更加缓慢的河湖地带安身,等过来汛期再出来。如果不慎被湍急的河流带走,它们也会尽力逆水而上,或者在海河交汇处分层的淡水区域内暂避风头,等到秋天再逆流而上。
 
  黄河中还有36种是河海洄游鱼类,比如中华鲟平时栖息在海中觅食成长,即将成熟的个体在7~8月从大海逆流而上进入江河,在淡水中栖息一年直到性腺逐渐发育。到了第二年秋季,繁殖群体聚集于产卵地繁殖,产卵以后,雌鱼就会很快顺水洄游到大海中去。
 
  还有一种鳗鲡鱼,平时生活在大江中下游和湖泊中长大,达到性成熟后,就开始大批顺着江河入海繁殖,但是在繁殖不久以后大鱼的寿命就到头了,最终葬身大海之中。
 
  总之,现在的淡水鱼早已找到了应对江河入海的办法,会死于海水的淡水鱼早已经被淘汰掉了,除非发生反季节洪灾或者特大洪涝灾害,否则它们不会因此而死。